
为了应对经济下行,从1991年7月到1993年9月期间,日本央行8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从6%下调到最低1.75%。
1997年,日本政治家接连推出在行政、财政、社会保障、金融体系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但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改革被迫中断。
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巨大。GDP从1998年1季度一直到1999年4季度连续8个季度同比增速为负数,直到2000年1季度才重新回到正增长区间。
2001年3月,日本首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意图振兴经济。但受到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冲击,2001年2季度到2003年1季度,日本GDP连续4个季度负增长或者0增长。
2003年2季度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并在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经济重新开始正增长。但是这一增长势头又被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打断,经济增速再度回到负增长区间。
在平成时代的前20年,日本GDP增速从1989年的5.4%降到2009年的-5.4%。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经济学家伊丹敬之称日本经济“倒栽葱式地跌入悬崖”。
2012年在安倍三支箭的刺激下,日本经济才开始景气回升。从2012年12月到2019年1月,日本经济持续回升了74个月,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期。
2020年新冠危机发生后,日本经济再度陷入衰退。从2021年2季度至今,日本经济重新回归增长,增速逐年提升。
随着全球通胀上升,日本2022年和2023年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上涨2.5%和3.2%。2023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是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意味着日本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持续30多年的通缩已经结束。这对日本经济的意义十分重大。
在平成时代,日本老百姓无论从财富还是收入水平方面均遭受较大冲击。1990年资产泡沫破裂后,居民财富大幅缩水。另外,经济状况不佳,就业环境持续恶化,居民收入增速也不断下降。
上世纪80年代,雇员薪资增速为5.5%左右。泡沫破裂后的1992到1998年,下降到1.8%左右。1999年到2012年,薪资增速的中枢只有-0.5%。
但是,由于日元相对坚挺以及日本就业市场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日本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并没有明显下降。
平成时代对日本企业的冲击也是巨大的。随着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日本国内市场逐渐萎缩。同时,由于老龄化程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加深,劳动参与率从90年代后期的64%左右下行到2012年初的58.7%。劳动参与率下降造成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上升。
面对国内市场萎缩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日本企业表现得异常顽强。它们积极出海,拥抱海外市场,以出海战略带动了企业“第二成长曲线”。通过出海战略,日本企业占据了全球很多细分行业的领导地位,增强了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优势。
虽然日本经济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但日本制造业并没有“失去三十年”。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日本企业主要通过贸易方式出海。伴随日美贸易摩擦升级,特别是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大幅升值之后,日本企业更多地选择以投资方式出海。
日本企业出海推升了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例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的1.7%左右达到90年代初的 6.5%,2009年上升到13.91%。从2010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例加速上升,2022年达到48.71%的高位。
随着海外投资增长,日本企业海外收入占比也大幅提升。1997财年日本海外子公司营业收入占总公司收入比重为37.5%。截止到2020财年,海外子公司营业收入已达到总公司营业收入的69.3%,占比近乎翻了一倍。
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之后中小企业也加快了出海步伐。2000年,10亿日元规模以下企业占总出海企业的数量比重为43.4%,2020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5%。
随着时间推移,日本非制造业企业也大量出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日本非制造业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制造业,其中金融与保险业是非制造业对外投资的“领头羊”。依靠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日资的金融与保险业在全球金融市场发挥影响力。
正是由于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在出海战略上双双发力,2010年以来日本海外投资占GDP的比例才得以快速提升。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外迁的过程中都会遭遇“产业空心化”现象,比如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但在日本制造业企业出海的过程中,日本没有出现这种“空心化”现象,这主要得益于日本企业在出海战略中选择让海外生产基地与国内生产体系紧密相连的延长扩大式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海外工厂所使用的基础零部件及基础生产原材料由日本国内企业的工厂或关联企业的工厂提供。这种生产方式使企业集团的本土生产基地与海外基地之间形成紧密的分工关系,从而建立起适合世界市场的综合生产体制。
在《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企业》一书中,作者伊丹敬之将日本企业这种出海模式称为“比萨型”的国际化。所谓“比萨型”,就是将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但关键技术研发和零部件的生产仍然留在日本本土。这些被视为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如同比萨美味的馅料一样处在比萨饼的中心。
出海战略不仅提高了日本企业竞争力,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且成功实现出海战略的企业在股价上也表现优异。
平成时代的前20年,日本股市持续下跌。日经指数从1989年的最高点38957到2008年底的最低点6994点,跌幅为82%。在此期间,日经指数中的所有行业指数无一上涨。但是在东京证交所上市的股票中有16只翻倍个股,他们的海外收入占比均值和中位数均超过50%。
随着日本经济在2013年开启景气周期,日本股市也稳步上涨。从2013年至今,累计涨幅接近3倍。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指数中涨幅仅次于纳斯达克,超过美国的标普500和道琼斯指数。最近两周,日经指数不仅超越1989年的历史高点,并且迭创新高。很多投资者认为日本股市涨幅太高,望而却步。
其实,无论从估值还是经济的角度看,日本股市的上涨都是刚刚起步。
日经指数的估值处在过去10年来的平均水平,相对美国主要股指的估值处在1970年以来50多年的低位。当前,日本上市公司中仍有40%的公司市净率低于1,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相比1989年日经指数最高点市盈率70.6倍,当下日经指数的市盈率仅为22.6倍。市盈率的下降主要来自于盈利的提升。1989年,日经指数前二十大市值公司的净利润为28987亿日元;2023年为173902亿日元,是1989年的6倍。
在前述的券商策略会上,日本央行前国际局局长兴奋地说:日本经济处在30多年来最好的时光。日本经济正在从零通胀走向适度通胀,实际工资也有望由负转正。2022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15%,企业扩大设备投资的意愿很强。日本经济仿佛如春天降临一般,生机盎然。
春节假期与一些海外回来的朋友见面。他们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也表明日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东京大街上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有钱人,六本木的豪宅价格飙升,丰田阿尔法保姆车供不应求。台积电位于日本熊本的工厂上周末正式开幕,这是台积电设立在日本的第一座工厂。受到台积电设厂的带动,熊本的房价也开始上涨。在经济向好的春意笼罩下,日本企业也对自身的盈利前景表示乐观。
看到日本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中国人不免有些失落和失意。
当下中国经济与日本当年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和股市的疲弱,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率高企,国内需求不足,通缩似隐似现。
除了这些与日本当年相似的问题,我们还面临诸如地缘政治冲突和科技竞争加剧等新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也无法坐以待毙。欣喜的是,我们看到政府在想办法积极解决债务问题,笔者所接触到的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打工人都在努力奋斗,很多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出海,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联重科和柳工在2023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56.28%、40.75%、34.78%和43.17%。2020年到2022年期间,海外收入的复合增速分别为61%、113%、61%和56%,远远高于国内的收入增速。
截止2022年底,它们的海外市占率分别为4.6%、3.5%、1.3%和1%,处在很低的水平。这也意味着未来海外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我们期待中国经济在重重挑战面前仍坚韧不拔,中国企业如日本企业一样,通过出海开拓出第二成长曲线。
2023年底,一部《繁花》电视剧火爆大江南北。这部以上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交易为主题展开的电视剧让人们又回到了那个机会遍地、什么可能都存在的年代,那个车马喧嚣、精气神十足的年代,那个活色生香、玉壶光转的年代。
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就如同90年代的日本再也回不到80年代一样。告别繁花时代,未来注定充满挑战。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一个新时代呢?日本共同社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3%的日本人认为平成时代是一个好时代。告别了泡沫时代的纸醉金迷和无限欲望,日本在平成时代回归到平静。
繁花已逝,长乐未央。未来总是让人充满希望。佛祖曾说:十五日之后“日日是好日”。祝未来的中国经济日日是好日,也祝未来的我们日日是好日。
声明:本市场点评由北京枫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枫瑞基金”)及其名下“枫瑞视点”微信公众号拥有版权,,授权上海海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转载。在任何情况下文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枫瑞基金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中的内容所引发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未经枫瑞基金书面授权,本文中的内容均不得以任何侵犯枫瑞基金版权的方式使用和转载。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