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A股市场基本延续下跌趋势,周四反弹,周五在游戏行业新规的冲击下再度回落。
12月以来A股持续下跌。市场上普遍认为是受到基金赎回压力较大的影响。历史来看,在基金回撤高达40-50%的水平时,基民通常会选择继续持有,而非赎回。
这一次为什么在大幅亏损之后基民们普遍选择赎回?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这与目前市场讨论的经济温差有一定的关系。
所谓经济温差就是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稳健,全球领先,但个人却感受不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和财富增加。
这应该是经济转型期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解释,宏观数据改善,目前主要还是结构性的增长,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面临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比如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增长,而传统的地产等行业则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反应到个人身上,就是处在传统行业的居民面临失业或者收入水平降低的风险。从近几年中国城镇单位就业状况看,这种风险还是不小的。
所谓城镇单位是指城镇非私营单位,包括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
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一直是减少的,说明就业岗位在持续流失。从2015年到202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分别较上一年减少216万、174万、244万、386万、96万、123万、24万和314万。7年时间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累计减少1577万。
按照行业看,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制造业和建筑业。从2015年到2022年,制造业和建筑业累计减少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分别为1505万和1086万。
制造业和建筑业是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中最大的两个行业。2022年,制造业和建筑业城镇就业人员分别为3738万和1812万人,占比为22.2%和11%。二者合计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33.2%。
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大幅减少有如下两个原因。
首先,技术进步导致岗位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生产方式和行业被机器、软件和网络所取代或改变。这使得一些工人的技能和知识变得过时或无用,从而失去了就业机会或竞争力。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06亿,比2014年减少了1100万。而同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却增长了28.5%,这说明了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的冲击。未来随着制造业技术不断升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用工规模总体是下降的趋势。
其次,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产能转移。在脱钩断链的背景下,国内企业被迫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欧洲或者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导致国内就业岗位的减少。
建筑业就业岗位减少与我国摆脱过度依赖房地产和基建的经济发展模式有较大关系。
这可以回溯到2013年。2013年我国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3.9万亿人民币,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当年建筑业的从业人数也达到历史峰值,为2922万人。
2013年之后,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变地方财政过于依赖土地财政的状况。中国经济也逐渐从基建和房地产等传统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转向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受此影响,建筑业的就业岗位从2014年开始减少,一直持续至今。
如果身处在制造业或建筑业这两个行业中,过去几年很可能因就业岗位流失导致失业或者工资收入下降,无法受惠于总体经济增长。
当前经济转型对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人员的冲击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1996年6月24日,国务院同意了国家经贸委等9部委《关于在若干城市进行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请示》,下岗再就业开始出现。这是一次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颠覆性的改革,公有制让位于私有制,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代替。随之而来的是提出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包括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等。
1998年,中国出现下岗高潮。据官方数字,1998年至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共发生下岗职工2137万人。当时很多下岗工人处在40多岁的年龄,学历较低,缺乏技能,在再就业时面临较大困难…。
无论是上世纪的国企改革,还是如今的经济转型,总有一些人要承担经济社会变革带来的损失,承受转型之痛。
相对于上世纪末的国企改革时期,在这次经济转型过程中,失业人员所面临的选择要远远多于上世纪的国企员工。
这主要归功于第三产业的崛起。
2015年到202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加的行业按照增加数量的高低排序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即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卫生和社会工作、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五个行业就业人员分别增长387万、304万、289万、224万和193万。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企业数量庞大,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第三产业就业蓄水池的功能不断增强,吸纳了部分从制造业和建筑业流失出来的人员,使得我国总体就业能够保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
2022年前述五个行业占总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1.9%、6.7%、4.4%、11.7%和3.2%,合计为37.8%,超过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占比。但这些行业增加的就业岗位无法抵销制造业和建筑业流失的岗位数量。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经济目前还没办法摆脱传统经济下行的负面影响。
除了经济转型对传统行业就业的冲击,人口红利消失导致的经济增速放缓也让老百姓感受到寒意阵阵袭来。
人口红利消失最直接的体现是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的趋势始于2016年。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劳动力人口分别减少809万、240万和389万,2019年增加了332万。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别减少593万、368万和1161万。2016年到2022年,劳动力人口累计净减少3228万。2022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为76863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是所有经济体无法避免的客观规律。
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决定了未来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趋势不可避免。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劳动人口增速与GDP增速的同步性越来越强,我国15-64岁人口增速由2010年的2.52%下降至2022年的-0.25%,同期GDP增速也由10.64%下降至3%。
根据联合国2019人口报告的数据,中国20-64岁人口(承担社会劳动的主力年龄段)在2015年达到顶点9.34亿后,便进入长期下降的态势。而且在2030年之后下降速度加快,至2050年时仅为7.7亿人,比2015年减少1.64亿人。
还有学者对未来的劳动人口做了更为细致的测算,结合每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和劳动参与率,得出2035年中国的劳动人口为7.43亿,比2020年减少4700万人;2050年中国的劳动人口为6.66亿,比2020年减少1.24亿。
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逐渐加大。经济增速放缓意味着赚钱越来越难,这也是今年各个行业的从业者普遍感受到的实际情况。
通常经济转型要持续较长时间,而人口红利的消失对经济的冲击也不会在短时期内结束。未来似乎不会变得更好,这可能是基民即使承受大幅亏损也要赎回的主要原因。
当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仰崩塌不是今天才有的。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质疑基本一路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到今天。
中外历史都可以证明:取得持续的经济增长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达到这个目标,有些路可能是必须要走的,有些痛也可能是必须承受的。
声明:本市场点评由北京枫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枫瑞基金”)及其名下“枫瑞视点”微信公众号拥有版权,,授权上海海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转载。在任何情况下文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枫瑞基金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中的内容所引发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未经枫瑞基金书面授权,本文中的内容均不得以任何侵犯枫瑞基金版权的方式使用和转载。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费咨询电话:0757-2833-3269 或 131-0659-0746
公司名称:上海海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HESS Capital, LLC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天虹路46号信保广场南塔808
Copyright 2014-2020 上海海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29404号-1